阵以待。
待周郡丞与黑獠匪帮一众罪犯被押解到场,臭气熏天的杂物如雨般倾泻而下。
刑场上,朱允熥坐镇监斩席,望着下跪的周郡丞,被臭鸡蛋烂菜叶覆盖,散发出令人作呕的气息,他开口问道:
“周郡丞,这就是你三十年寒窗苦读所换取的结局和下场吗?
此时此刻,你可曾忆起家中高堂与妻儿?是否觉得这结局对得起双亲供你读书的苦心?又是否对得起自己三十年的苦读生涯?”
周郡丞涕泣,说不后悔是假的。经过与朱允熥的对话,他在过去的三天中深深地反思自己。
此刻他才明白,做个清廉之官并非坏事。
至少在这片郡土,他若无大错,朝廷不会找他麻烦,每月领取俸禄,安居郡府,度过平静一生。
若还能行些善举,百姓定会尊称他为公正无私的大人,满足他微小的虚荣心。
如此,日复一日,无忧无虑,偶尔满足虚荣,虽生活拮据,但也安宁无虞,岂不比多数人更幸福?
可他偏偏贪得无厌,踏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歧途。
诚然,这些年因这些勾当积累了些许金银,享受了些许奢华,又能怎样?
那些虚幻的欢愉,享受过后,留下的唯有空洞。
真的有过快乐时光吗?真的有过欢笑的瞬间吗?...
此刻,世界仿佛沉没在无尽的幽影中,唯有恐惧如影随形,是对终结的恐惧,只有悔恨,对自己过去的愚昧深感懊恼。
周县丞缓缓抬起视线,凝视着苍穹中翻涌的蔚蓝与洁白,只吐出一句沉甸甸的话语:
“原来,我始终不满的并非命运的坎坷,而是内心的……贪婪……”
朱允熥轻轻一叹,握紧了符咒般的签子,掷地有声地宣告:
“斩!”
刀光一闪,周县丞从光明跌入黑暗,即使悔不当初,也无法挽回已逝的时光。
此事过后,朱允熥严厉处置了县衙的主簿。虽非主谋,但此人确曾助纣为虐,献计献策。
于是,朱允熥剥夺了他的官职,加之二十杖责,将其驱逐出衙门。随后,他以太孙之名,撰写了秘令,交付至县衙上级的府衙。
命令府尹暂时委派一位官员,接管笼罩在黑云之下的县政。至于日后的官员配置,则由地方自行调整。
事务妥善处理后,朱允熥偕同赵青竹及十位锦衣卫卫士,重返京城。一路之上,朱允熥思绪万千,回京后立刻拜见了朱元璋。
并将杨荣、杨溥、杨士奇三位重臣召至御书房。朱元璋初见朱允熥归来,心生喜悦,但见三杨齐聚,立刻察觉到此事非同小可。
朱元璋当即询问:“允熥,这次你解决了黑云县的麻烦,看来还有其他要事,到底是什么,不妨直言。”
朱允熥庄重地点点头,目光扫过朱元璋和三杨,说道:“今日之事,关乎我大明无数官吏,更牵动天下苍生与朝廷根基。”
朱元璋闻言,神色愈发凝重。朱允熥接着说:“黑云县之事,你们或许已有耳闻,但周县丞并未主动堕落,成为匪徒的帮凶。当然,他的贪婪也难辞其咎。然而,官员们的待遇问题不容忽视。
我大明从基层到中高层的官员,俸禄问题长期存在。我认为此举有矫枉过正之嫌,过度削减俸禄,只会将他们推向边缘。
他们可能因此接受贿赂,涉足黑市交易,甚至勾结不法勾当以敛财。这样的局面,我们必须警惕。”
朱元璋并非未曾考虑过这类提议,但以往他总是坚持低俸禄,认为应让官员知晓赚钱不易,方能体恤民间疾苦,做个亲民的官吏。不过,鉴于朱允熥的见解一贯有理有据,朱元璋这次决定重新权衡。
短暂的沉默后,朱元璋对朱允熥说:“那么,太孙的意思是提高朝廷官员的俸禄?”
朱允熥轻轻颔首,“诚然,唯有如此,方能让天下的贤臣无需忧虑日常生活之需。
只要确保他们自身及家人的基本开支无忧,
想必多数官员面对诱惑与腐败时,其道德底线会更加坚不可摧。
一念成圣,一念成魔,一瞬之间,命运已定。而许多官员,便败于这一念之间。
故此,贪念不应主宰他们的思绪。故提升他们的俸禄,实乃明智之举。”
朱元璋满意地点头,“既然太孙已有此打算,那朕便同意。如此,太孙与杨荣、杨溥、杨士奇,即刻在文华殿商议出切实方案。
成稿后呈予朕审阅,若无误,当即实施。”
朱允熥立刻向朱元璋施礼道,“如此,多谢皇祖父的恩准。”
朱元璋微笑应道,“去吧,朕始终信任你。希望此事能如你预期,产生实效。”
朱允熥与杨士奇、杨荣、杨溥返回文华殿,立即就官员薪资之事展开热烈讨论。
他们反复核算,将各级官员日常合理支出几乎考虑周全,再据此设定薪资基准。
此外,为防止部分官员在雇佣仆
第214章 构建新型俸禄制度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